朋友實驗室有個博士後研究員的缺,我想推薦我的學生,他不要,說他要找外國的博士,我說土博士不輸給洋博士呀!他說,不是這個原因,台灣本土訓練出來的學生,思維方式都很相似,碰到問題都是從相同的方面來思考,不容易突破,外國人的文化背景跟我們不同,他們看同一件事時角度跟我們不同,常會有創意出來。這點我完全同意,我們實驗室有位丹麥的博士後研究員,每次遇到研究瓶頸,他都能提出很好的建議。
創造力在學術上的定義是「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個問題」,創造力不是去發明新的東西,而是從已經有的東西裡面,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,這是為什麼要腦力激盪、集思廣益,才會有新的點子出來。一個實驗室的成員同質性太高,就不會有創意,因為我們是思想的奴隸、心智的桎梏(mental set)。
有一個很好的實驗說明習慣是創造力最大的敵人。這個實驗是給學生看A、B、C三個水瓶,A瓶容量二十三公升、B瓶一二九公升、C瓶三公升,請學生用這三個不同的水瓶量出一百公升的水來。學生就用129-23-3-3=100(B—A—2C)得到正確答案。第二題、第三題皆是B—A—2C得到正確答案,到第五題後,學生已經習慣套公式,等到第六題,A為二十三公升,B為四十九公升,C為三公升,要量二十公升的水時,學生想都不想就去套公式,不會看到直接A—C就可以了。
但是另一組從來不曾接觸過B—A—2C題目的學生,他們看到第六題時,會馬上從二十三公升減三公升得到二十公升,絕對不會去走遠路。這個實驗,讓我們知道人多麼容易被習慣綁住,不再用大腦去想還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。
我們知道二十一世紀的財富在腦力,我們應該儘量爭取人才,再提升我們的競爭力。目前台灣的開放程度不夠,我們看到大陸有「引智計劃」,每年想吸收四十萬個外籍專家,韓國推出「外國人生活環境改善」的五年計劃,新加坡更是早就已在大量招募海外的人才,他們的目標是達到一百萬人。反觀我們還在鎖國,外籍人士要三張證照:外僑居留證、應聘居留簽證、工作許可證,才能在台工作,手續繁複不說,最麻煩的是它們分屬不同機構掌管,辦一個證件要跑斷腿,外國人視為畏途。
我們過去一直把外國人當作分一杯羹的對手,防範、刁難他們。其實在腦力競爭的世紀,我們需要全世界最優秀的大腦來為我們做事,共同創業,有創業才會有就業機會。只要這個心態一改,「外人」就變成「內人」、刁難變成爭取。當然最主要的是我們培養自己人才時要多元化,鼓勵學生多閱讀,多體驗不同文化來增加他大腦神經迴路的連接,這樣才能觸類旁通,舉一反三,使創意自然出現,我們才有競爭的本錢。(作者為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)
source : 天下雜誌376 / 洪蘭:創造力的天敵 / 2007.7.18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