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明介以工程師的角度,見證了知識經濟時代的起飛,「不要設定太容易達到的目標」!是他對台灣人最深切的期盼
我探索自己,為什麼我對於成為「工程師」這件事情,始終念念不忘。
回想過去成長的背景,我在念小學時,剛好蘇聯在一九五七年發射人造衛星,太空科學的發展在國際新聞上是一件大事。
過去小學都會有一篇作文,題目叫做「我的志願」,其他的同學通常都是要當醫生、老師、縣長、總統,甚至有的人立志要當「蔣總統」!記得那時候我就是希望當科學家或工程師,所以我一直對新奇、科技的事務都有股興趣跟熱誠。
過去三、四十年,資訊科技、半導體科技互相激盪、快速進步,進入了所謂的知識經濟時代,個人過去三十年來剛好親身參與這段產業的發展。知識經濟,大家會覺得這已經是廣為大家所接受的一個題目、一個思考的方式,但是在四、五十年前,這卻是一個蠻新的想法。現在大家了解知識是創造經濟價值的重要來源,不同於以往的工業時代,創造經濟價值講求的是資金、機器、材料、土地、人力。
談到過去三、四十年資訊科技的快速進步,也不得不談到「摩爾定律」,摩爾定律大概是每兩年以同樣的價錢,可以買到電晶體的數目會加倍(double),一個晶片的電晶體數目加倍,最重要的效果其實就是成本的下降。摩爾定律本身不是一個物理定律,應該是一個經濟學上的效果、一個經濟價值的定律。
摩爾定律的發現者,英特爾創辦人Gordon Moore,他在一九六九、一九七0年代發現這樣一個趨勢,他在二00三年國際半導體會議lSSCC上的專題演講,也做這個見證,他對摩爾定律提出了一些數字,我覺得蠻有趣的,在這裡提供大家參考;在二00三年的時候,整個半導體產業全年所生產的電晶體數目是十的十八次方,全人類文字印刷大概是十的十八次方,而電晶體的數目和文字是一樣的,因成本的下降,大家可以想像,一個六四百萬位元的DRAM大概美元也沒有幾塊錢,所以一塊錢現在可以買到一億個電晶體,如果買書的話,一塊美元可以買到一、二十頁;大概幾萬字,所以文字比電晶體貴很多,當然書也貴很多,難怪現在的學生都不太買書來看,這也可能是原因之一,相較之下電晶體太便宜了,像玩電腦、玩手機、玩X-BOX、Wii這類的。
科技創新必須跟隨社會
摩爾定律代表的是經濟學的效應,甚至從另外一個角度,摩爾定律是因為電晶體製造的技術、IC設計的技術、系統開發技術跟應用這樣一個正循環,讓產業的步伐隨著成本下降一直再進步,這點是非常重要的。不過,也有一個開玩笑的講法,就說人類在所有產業的發展,到現在沒有一個產業成本下降像半導體產業這麼快的。
舉例來說,如果說汽車產業,它的成本下降是跟半導體曲線一樣,那麼我們今天每一個人來參加畢業典禮的時候,大家都開一台BMW進來,然後回去的時候就可以再開一部BENZ回去。以上講的是知識經濟產生價值的地方,但這點也代表說在知識經濟下,科技本身的創新價值也必須跟社會變化結合。
知識經濟還有幾個特性,知識的淘汰非常快,不斷產生新的知識,所以必須不斷持續學習。創新產生經濟上的價值,甚至說創新本身也不是只有技術上的創新,還可以說是一個組織或一個社會現象的革新,因為技術的進步,組織的活動方式也會改變,所以創新是知識經濟最主要的一個活動,因此持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。
在這裡我想建議各位剛畢業的同學們,將來不管進入的是營利或非營利機構,參與一個工程師工作的機會非常大,一個工程師尤其是跟研發有關的工作,大概可以把它歸納成三件事晴:第一點就是持續改善,就現有的狀況,你必須持續改善,這就包括成大下降、或者說增加一些新的功能來滿足客戶的需求、讓它變得更方便使用。
第二點就是有管理的演進,在舊有的產品及服務基礎上,加上一些新的功能,產生一些新的產品。第三個就是創新,有系統地利用改變,以帶來新的機會與價值,包括研發及很多的知識工作,這種創新絕不只侷限在技術的創新。
最重要的是,各位將來不管選擇到什麼樣的機構,不管教學或工程研究,還是做工程師,或是不想做研究而去做業務,甚至到財務機構去,其實有一個共同的原則是「不要設定太容易達到的目標」。
我舉一個故事,聯發科技在一九九七年成立的時候,是從光碟機的IC開始,後來擴展到DVD Player上面的IC,在二000年我們評估無線通訊手機晶片這個產業,看起來對公司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,而且會有很大的機會,所以我們在二000年的時候,開始了很重要的一個投資計劃,過程當然也蠻辛苦的,因為在當時台灣的通訊基礎也都還不夠強。
要賣一億個手機晶片
我要說的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車牌的故事,在三年前有一天我們公同手機部門的同事,他買了一輛新車,這新車上面的車牌號碼是6219-HM,6219剛好是我們公司在那階段預備推出的一個手機晶片的號碼,HM我想應該是那時候監理所排到的一個次序,大家想說6219跟我們的編號類似,那到底HM是什麼意思,問一下這個業務部的同仁,他就很大聲的說「HM就是hundred miillion,要賣一億個手機晶片!」但是以三、四年前我們才剛開始準備要出貨,每個月的出貨量都還蠻少的,這個挑戰也未免太大了,大家聽聽都覺得他勇氣可嘉,笑一笑覺得不錯。當然如果能做到更好,但是以那個時候出貨的情形跟一億這個目標來講,中間差了剛好是八個零,真是還蠻遙遠的,對部門的主管來說有點沉重。但是後來,有一位同仁就建議把它變成一個追求的目標,在正式會議田提出來討論,隔了一陣子,這個主管就以正面思考的方式,將這「一億」正式當作目標,當然面對這個目標,要接受的絕對是很嚴苛的挑戰。
到了二00六年年底我們正好出貨真正超過一億顆晶片的時候。其實開始出貨,一大堆挑戰才要開始,舉個例來講,那時候一出貨給客戶,手機就會爆音,客戶當然抱怨,就有一大堆問題要去解決,而且那個IC很小,要用探針去裡頭找出問題所在,還有一個很怪的SIM卡,每次放上去手機就是有問題,就標準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講,就是要解決問題。
很幸運的,經過一連串的挑戰過程,終於在二00六年十二月我們達到出貨一億個手機晶片的目標。後來手機部門的副總也跟大家講這個故事,他說如果真的我們要以世界一級的客戶當做我們的目標,其實我們出貨超過一億個晶片只是個門檻。這個故事就是說,做一個工程師,所要面對的問題是很多的,從設計階段,到量產階段,只要你目標大方向是對的,一步一步去做,一定是可以做到的。
這裡我想引用廿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句話,「你在設定目標的時侯,不要選擇太容易達到的目標,最好是設定你要用盡全力才能勉強達到的目標,最好把勉強可能達到的目標的這個能力,最後也變成你的本能。」
(本文節錄自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授頒交通大學榮譽博士的演講,吳琬瑜摘錄)
source : 天下雜誌 第376期 / CEO觀點 / 2007.7.18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